“腿再弯曲一些,对!就这样,慢慢来……目前肌张力保持得不错,继续加油!”4月9日下午,在安徽省皖南康复医院(市五院)神经外科病房内,郭成军主任正指导患者小余训练。一旁的余爸爸感慨万千:“孩子的苏醒堪称奇迹,现在进步越来越大,我们无比感谢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关怀。”

谁能想到,就在一周前,19岁的小余还是一名因脑外伤陷入昏迷的植物人。在市五院,经过精细对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她于4月3日成功苏醒,意识清晰,能够听懂话语,观看电视。
小余的奇迹并非个例,在过去2年里,市五院有近20位植物人患者苏醒,仅2024年就有14位,最长昏迷时间近半年。这背后,是医院一以贯之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以及全体医护人员的贴心照料和不懈努力。
19岁的小余是江西人,在芜湖一所高校就读,2024年年底的一场车祸让她头部受到重创,一度昏迷不醒。2025年1月中旬,距离事故发生已超20天,小余的生命体征平稳,但仍未苏醒。家属在多方打听后,了解到市五院神经外科(芜湖市长期昏迷康复治疗研究所)曾帮助不少植物人苏醒。小余的家人如同在黑夜中看到曙光,1月26日,将其转至该科室接受治疗。
“当时患者处于中度昏迷状态,身上插满管子,很多功能都依靠机器完成。”郭成军回忆说,科室医护团队和康复团队第一时间为小余定制了康复方案,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具体包括高压氧治疗、针灸、神经刺激、手法按摩、穴位贴敷、耳穴压丸、中药调理等。“中医针灸每周五次,配合醒脑开窍的中药,通过口服与静脉输液的方式给药;西医同步开展器械康复训练、高压氧舱吸氧、经颅磁神经治疗等。”随着治疗的不断深入,疗法也在动态调整,敷贴的穴位、输入的药量、电刺激的强度、器械训练的组别等都在反复优化,力求精准高效。
经过1个多月的治疗,小余在3月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微小意识迹象,手指可活动,会流泪,虽然尚未睁眼,但眼皮和眼珠都能动。4月3日,在经历了一次探视后,她奇迹般地苏醒过来,不仅能对外界的声音和指令作出反应,还主动要求看电视,能说出“爸爸妈妈”等简单语言。
4月9日,记者见到小余时,她留着清爽的短发,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尽管还不能对话、站立,但右半身手脚能自主活动,身上多余的管路也已去除,整体气色良好。余爸爸说,自从接受市五院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女儿情况明显改善,全家都对后续治疗充满信心。
采访中,记者获悉,安徽省皖南康复医院(市五院)神经外科成立于2007年8月,2016年经市卫健委批准成立芜湖市长期昏迷康复治疗研究所,2024年10月加入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区域医疗中心神经外科专科联盟。科室现有床位43张,医护18人,三类以上手术占比近80%。
科室主任郭成军表示,医院在今年1月成功入选省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项目名单,全院都在该领域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实际上,中西医结合这一治疗模式不仅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还获得了患者的广泛认可。以小余为例,她的恢复过程充分展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既发挥了西医的精准诊断和高效干预,又借助了中医的整体调养和康复护理,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支持,加速了康复进程,值得推广应用。
